
+VXzx803011或zx803055信誉老群,手机app俱乐部里打,群内结算加不上微信就加QQ:2521077636如果添加频繁就换一个加/> 给自己找一个参照系 我们在生活中,常常有意无意地进行各种比较。比较的关键,是和谁比,也就是参照系。 参照系决定了人生很多内容。比如苦乐的感觉。劝人或者劝自己,“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”,参照系一变,苦恼转眼就变成快乐。 参照系决定了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大小。参照系小,精神、视野便浅薄、狭小;反之,便辽阔、博大。曾听人说:“我是县里音乐界的第一。”神态中流露出些许自傲。他的参照系当然是本县。还听人说:“我敢说,全地区写诗的没有比上我的!”似乎已经君临天下、一览众山小。他的参照系,是一个地区。这让人想起国画巨匠李可染。先生晚年自称“白发学童”,对自己的成就,毫无满足得意之意。这种心理,是因为他的参照系大,所以相比之下自己的成就很渺小。 参照系,影响甚至决定了成就的高低。书法界有这样一个掌故。八十年代初,书法热兴起。一个书法家是哪级书协会员,乃至在哪级书协任什么职务,是其成就、水平的一个标志。日本书法代表团造访林散之先生,问他是不是中国书协会员?回答出乎他们的意料。林散之说自己“不问这个”。对方很惊讶,林散之说:“我的座右铭,是‘与古人争一地位’”。 与古人争地位,无疑,他的参照系是书法史,是经典和大师。这使他不为眼前小名而满足,最终使他取得了当代无以伦比的成就——他被誉为草书历史上继王羲之、怀素张旭、王铎之后的又一个高峰,成为“当代草圣”。成就非凡,因为参照系极大。 参照系,其实是一个人内心的舞台。内心舞台的小,便器小易盈,小富即安,自己限制了脚步,能走多远? 给自己一个更大的参照系,会更清楚自己的真正价值,从而更全面、深刻地观照人生。《庄子》的《秋水》说了一个寓言:河伯一开始以为自己很大,欣然自喜;看到茫茫大海后,才知道自己的可笑。 参照系的变化,使河伯看到了自己的渺小,由洋洋得意而惭愧,而醒悟。他有了更大的参照系,把精神中的“小”榨出来,精神脱胎换骨了。这种内在的超越和提高,对于人生,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,消除了无知的张狂、可笑的骄傲、无聊的满足、浅薄的得意,是一种真正意义的成长。 人生需要更大的参照系,国家和民族同样如此。夜郎自大,留下了历史的笑话,如今,这个国家在人类的视野中销声匿迹。日本是一个善于寻找参照系的国家。唐代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。日本以中国为参照看到了自己的差距,多次派“遣唐使”渡海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,拼命追赶,成了领先的国家。到了十九世纪,中国已经落后,日本又改变参照系,以当时最领先的西方为参照,开展“明治维新”,大力进行政治改革、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,大量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。到20世纪初,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发展道路的国家。 给自己找一个更大的参照系,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、民族的成长之基。没有参照,就没有比较;没有比较,就没有鉴别;没有鉴别,就不知自身优劣;不知自身优劣,又怎能完善自己,怎能向更高层次迈进? 谁能报告我?这个寰球干什么那么惨苦,带走了十足,留住的不过功夫的沧桑,苦楚的泪珠即是沧桑的化身,泪液早晚会挥发,功夫的沧桑也会消逝,然而功夫的沧桑它带走了十足我想具有的,我又剩下些什么呢?我拼尽了一切力气,全力的向它伸动手,可却抓不着。青天啊!你能否和我一律,忧伤时就降雨,雨过天晴后你的泪被挥发了,你在苦楚什么呢?你不是这个寰球的主导者吗?莫非连你也对功夫爱莫能助?固然你是不死的生存,但你和凡人一律都有喜怒哀乐,能报告我吗?你干什么而忧伤。 叭拉几口饭,心情不畅,偶躺下来看书。风儿见偶真生气了,嘻皮笑脸地又凑上前来,一边在偶身边轻盈地跳着舞、唱着歌,一边不时用它轻柔地手搔偶的胳肢窝儿。经不起它的三弄,心软的偶原谅了它的一切过错。 自从隆隆的机器响起时,两位老人就入住到我们的大门旁的空心砖搭成的小屋里了。无声无息地一如他们的年龄所体现出的特征。他们是帮一伙架高压线的工人看管材料的。 院里不久就来了一伙操着南腔北调的人们。这些人的脾气似乎很糟糕。动不动就骂人。声音又大。他们叫:“老倌,这死老倌哪去了!”哪样,哪样东西怎么不见了。快点来找给我们,于是俩老人很快的丢下烟筒跑去。亏俩老人跑得快,不然接连骂声又要传来了。那些年轻的民工不知有没有父母。记得一次老人跑得慢了点,其中好像是工头模样的对老人说,再这样下去,我要叫主管扣你俩的工资了,神情里恨恨的样子很叫我替老人担心。但老人对这些似乎是不以为意的,闲时仍然拉那竹筒做的烟筒,呼噜呼噜的声音不绝于耳。另外的那个老人则不时把那旱烟叶卷了来猛抽,也是喷云吐雾。缭绕的烟雾里看不清他们的愁苦或者欢喜。给人的感觉他们就是那种已经烧开了,但已经冷却了的开水。偶尔俩人也会骂那些人,但他们的骂声那些外省的也许是听不懂的。我觉得挺好笑的。如此对骂看来也得翻译才可。 和两位老人接触是那天我看到他们的在劈柴,我说:“大爷,我帮您们劈吧!”想不到老人说:“算了,看您书生模样,不定有我这老骨头有力气!不信你试试”。果然刚拿起斧头来劈下去,老人就说,看来你也是没干过多少这粗活,呵呵。不好意思地放下斧子,和他们就这样熟识起来了。没事时总爱往他们哪跑,听他们“讲古”。 一天停电了,没法上网了,抓住机会去他们那搜集素材。继续听讲古课。说到本地气候炎热,盛产一种通体黑亮的蛇,名曰“乌稍”,这里修高速路时就挖出过一条,足足有一吨半左右。把打山洞的工人吞了很多,最后硬是被挖掘机给砍翻了。周围的人家始知多年来牛羊乃至人为何不时失踪了。这些居然发生在我们身边。实在让人瞠目结舌,不敢信。但老人的样子让你觉得千真万确。 又扯到到野猪。当然是在以前了,现在野生动物保护法是不准猎杀野猪的。说打到野猪的话,是不能吃它的皮子的。因为它的皮子有一股浓浓的松脂味,它们爱在松树上蹭痒。它的毛坚硬无比。七八月间的野猪油多。它甚为凶猛。据说连老虎豹子这些猛兽都惧它三分。它发怒时足可以将一碗口粗的树给咬断。说起野猪,我才发现自己只有在电视上见过,真的面目复活在老人的讲述里。一些动物其实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。但它们活在那些即将离我们而去的活字典里,我想任何书上形象的解释都会显得生硬。下一代的孩子还能有幸和我们一样来听听这些所谓的“古”吗?这些从课本,影视上无法复制下来的活的东西,看来将来是要消失了。 说到五六十年代饥荒年月,一个人专门去剥死牛死马,别人前脚丢掉,他往往会后脚就至。我说不怕生病吗?俩人说命都差不多饿得没啦,还管什么病不病啊。老人说自家的老母猪都曾被人给人偷去吃掉了。开始还想发作,找那些偷吃的人算帐,但老人说他的父亲阻止了他,认为猪只要能救活那几个人的命,吃了也就罢了。再咋说猪命还是赶不上人命值钱。是啊,疯狂的年代更需要我们的宽容,但面对别人时,那时的人稍有龌龊心理的都失去了宽容,所以那十年是疯狂的十年。中国沦落在道德和良知的低谷里,无法理喻,更无法解释。重拾历史总是痛心的。 又说到一次他们去碾米,刚好碰到三个熟人,他们说肚子饿,老人想反正公家的,叫他们吃吧,结果那仨人足足吃了八磁碗的米,而且一点菜不吃,其中一个吃得肚子像一面鼓,又像一个癞蛤蟆,坐在那站不起来。一家人分饭是不用饭勺的,而是用刀子划成小块,像现在切糕点一样。不然因为不公平,一家人都会因为几嘴饭闹不愉快。这些历史离我们似乎遥不可及,但从老人口中讲出后,我感觉真的可以触摸到一样,因为他们还活着。如果他们死了,这些真实的历史也会被埋进坟墓吗?我们的后代会看到怎样的历史教科书呢? 突然想到不知在哪本书上看到的一句话,尊重比你老的人吧!的确老人都是一部字典,而且是一本地道的民间字典——是绝版的。但我们面对比我们老的人时往往会忽略这些。都是在我们发现历史出现断代时才明白该珍惜这些财富了,但历史真的随着他们的逝去了而被切断了。老人一代代的老去,我们也就一代代的埋葬着真实的历史。 这之后我总觉得真的值得把那些粗野的人拉来听老人讲讲古,这之后我想他们就会尊重象他们父亲一样的老人了。 为纯粹的爱情而战,为神圣的爱情而战。 
